傳統的中國一向推崇一種特殊的士大夫階層——“隱士”,隱士一般是因為受不了戰亂、腐敗或社會整體道德水平下降而隱居。政治上的各種道德不道德的爭奪,對內 造成腐敗,對外破壞風氣,矛盾白熱化的時候,就表現為戰亂。隱士對社會而言,從某種程度上說,他們是良好道德的一種示範。

隱士一般都有相當高的知識水準和不同於世俗的處世態度,并且大多數都衣食無憂,既有文化,又有閑,所以就有條件去欣賞春花秋月,並把春花秋月寫成詩句。桃花 作為一種很有美感的自然藝術品,自然有機會成為隱士們的寵愛。自從東晉陶淵明以來,到明朝才子唐寅,寫桃花的隱士有一大群。

陶淵明有名作《桃花源詩并記》,在詩文裏把遍地桃花的桃花源視為寄託理想的生活型態:……相命肆農耕,日入從所憩。桑竹垂餘蔭,菽稷隨時藝。春蠶收長絲,秋熟靡王稅。荒路曖交通,雞犬互鳴吠。俎豆猶古法,衣裳無新製。童孺縱行歌,斑白歡遊詣。草榮識節和,木衰知風厲。雖無紀曆誌,四時自成歲。怡然有餘樂,于何勞智慧……

唐朝詩人王維向佛,晚年隱居,也取材桃花源寫了《桃源行》,更是優美得讓人嚮往:漁舟逐水愛山春,兩岸桃花夾古津。坐看紅樹不知遠,行盡青溪不見人。山口潛行始隈隩,山開曠望旋平陸。遙看一處攢雲樹,近入千家散花竹……月明松下房櫳靜,日出雲中雞犬喧……

不過最瀟灑的還是大才子唐伯虎,不但住進蘇州桃花塢,還自號“桃庵居士”,還弄了個膾炙人口的《桃花庵歌》,更是直接挑明的訴說自己對逍遙自在的嚮往和對權勢的不屑一顧:……但願老死花酒間,不願鞠躬車馬前。車塵馬足貴者趣,酒盞花枝貧者緣。若將富貴比貧者,一在平地一在天。若將貧賤比車馬,他得驅馳我得閒。別人笑我忒瘋顛,我笑他人看不穿。不見五陵豪傑墓,無花無酒鋤作田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不秋草 的頭像
    不秋草

    安悅行

    不秋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